苏超神反转:“常失败”变身“常胜利”

在长三角城市群中,常州曾长期面临“苏锡无常”的发展困境。但是,这座城市总能在关键时刻抓住变量:上世纪八十年代,常州以“小桌子上唱大戏”的胆识构建工业体系;如今,常州又以“流量场上做文章”的智慧重塑城市形象。这种改革基因,在“苏超 IP”的打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:绝不纠结于几成定局的赛场成绩,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
政府心态的开放度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天花板。5月31日,两连败的常州队输给了扬州队,但常州对外宣布,端午小长假期间(5月31日至6月2日),常州所有A级景区对扬州市民免门票。不论输赢,“两城一家亲”。7月20日,“苏超”第七轮,常州队主场迎战徐州队,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手执烤串,与东哈烧烤店老板娘张敬宇在场外同框喊话,一句“常州容得下烧烤,容得下理想,容得下千千万万普通人”在网上迅速刷屏。

自嘲折射内心深处的自信,底气来自良好的发展质态和产业实力。常州是江苏5个GDP“万亿城市”之一。“人人都爱常州队”,不只在球迷圈,也在投资圈。今年上半年,常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.8%,增速位列苏南城市第一。

“苏超的常州逆袭”现象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城市竞争早已超越GDP的简单比拼,在经济实力之外,进行着一场关于“流量获取力”“情感连接力”的综合较量。当某些地方还在为负面舆情焦头烂额时,常州已学会将舆论压力转化为传播动力;当一些城市沉迷于“网红打卡地”的短期流量时,常州正通过“足球+文旅+产业”的生态构建,实现流量的深度沉淀。这种变革的本质,是城市治理者对“政府角色”的重新认知:在互联网时代,政府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,更是城市IP的“首席运营官”。

当政府心态从“围墙思维”转向“广场思维”,从“管控逻辑”转向“服务逻辑”,一座城市的发展天花板,就会被真正打破。正如常州在“补笔画”挑战中写下的那样:“笔画会回来,热爱一直在”。这种对城市价值的坚定信仰,才是最珍贵的流量密码。


发表评论